新闻 & 分析

3nm时代来临:台积电芯片发展史及其股价风云变幻

28 April 2023 By Neo Yuan

Share

热门话题

近期据报道,Apple 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A17 Bionic 和 M3,制造全球和台积电首款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 3nm 芯片。但是呢,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有报告称,台积电正在努力生产足够量的芯片以来满足苹果的需求。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良品率(通过质量控制测试的芯片所占的百分比)尚未达到足够水平。

先来简单聊一聊台积电。台积电(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TSMC,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台积电一直在不断研发和优化半导体制程工艺,助力全球电子产业的持续发展。由于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台积电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性能、更低功耗和更小尺寸的芯片。对于芯片来说,对于任何给定尺寸的芯片,晶体管布局越密集,芯片的功能就越强大。

在2020年的5nm工艺席卷全球后,大家都在紧紧地盯着台积电的下一代工艺,也就是最新的3nm技术,简称为N3。N3技术的到来,预示着台积电的工艺傲视全球,其竞争对手三星在尺寸工艺上开始落后一到两年,而因特尔更是连车尾灯都看不到。

台积电的 3nm 工艺预计将用于苹果的 A17 芯片,用于两款 iPhone 15 Pro 机型,而非 pro 机型将使用较旧的 A16 芯片。我们还期待在未来的 Mac 中看到用于 M3 芯片的相同 3nm 工艺。

当然,期待的背后还是有不少阻力的,第一就是刚刚提到的良品率,Arete Research 高级分析师布雷特·辛普森 (Brett Simpson)认为,目前N3的良品率在55%,还暂时没有达到标准,台积电有望按计划每季度将良率提高 5个百分点左右。按照这个速度,有望看到苹果在2024上半年开始为N3芯片定价。不禁也开始期待起来3nm工艺是不是又可以刮起新的科技进步的风暴了。苹果,高通,联发科等等的厂商的新一轮战斗也即将开始。

(Source:Arete Research estimates.)

说到芯片进步的历史,其实从台积电芯片的发展可以粗略总结为4个阶段。

  1. 1980-1990年代:
  • 成立初期,台积电采用1.0微米(1000纳米)制程工艺生产芯片。
  • 随后,逐步发展为0.8微米(800纳米)和0.6微米(600纳米)工艺。
  • 到了1994年,台积电成功实现0.35微米(350纳米)制程工艺,并生产了当时领先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
  1. 2000年代:
  • 2001年,台积电成功研发0.13微米(130纳米)制程工艺。
  • 2005年,台积电率先推出90纳米制程工艺。
  • 2006年,台积电进入65纳米时代。
  • 2008年,台积电采用40纳米制程工艺,并实现量产。
  • 2009年,台积电开始研发28纳米工艺。
  1. 2010年代:
  • 2011年,台积电正式量产28纳米工艺的产品。
  • 2014年,台积电成功研发16纳米FinFET工艺,并开始量产。
  • 2016年,台积电率先推出10纳米制程工艺。
  • 2018年,台积电实现7纳米制程工艺量产,这一工艺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处理器和GPU等领域。
  1. 2020年代:
  • 2020年,台积电宣布5纳米制程工艺量产,该工艺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
  • 时至今日,3nm开始量产,2nm提上了日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台积电与摩尔定律(Moore’s Law)有着密切的关系。摩尔定律是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于1965年提出的,指出集成电路(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从而使得电子产品的性能不断提升,价格逐渐降低。

台积电的制程工艺从早期的1.0微米(1000纳米)发展到现在的5纳米、3纳米,晶体管尺寸的缩小与摩尔定律的预言相吻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尺寸的缩小逐渐面临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的增长速度在未来可能会减缓。然而,台积电和其他半导体公司仍在继续研究新的制程工艺和设计方法,以延续摩尔定律的精神,持续推动半导体技术的进步。

最后还是来看看台积电的股价吧。

(Source:Tradingview.)

在大周期范围内,台积电股价还是在这个反弹的阶段,虽然有回撤,但是还没有跌破黄金比例的0.618。

(Source:Tradingview.)

日线级别来说,在近日跌破了上升趋势线,并且完成了回撤,目前有一定的向下动能,72.85的价格将是目前的主要关注点。若是跌破,将大概率继续下跌。反之支撑不破,是很好的入场时机。

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全面来临,在近期的ChatGPT上也体现了新的摩尔定律,也就是AI的摩尔定律,在之后的文章中也会和大家进行分享。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Neo Yuan | GO Markets 分析师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