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腾讯营收首次下滑,小米仿生机器人打开新纪元

19 August 2022 By Neo Yuan

Share

热门话题

在8月17日,腾讯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总营收1340.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经调整净利润281.3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7%。

腾讯方面发表声明,现阶段公司正在进行控制成本的措施,在之后的时间里,成本仍然是有着继续下降的空间,裁员和降薪已经缩减了不少的成本。加上现在公司准备计划提高利润,相信即便是目前的宏观环境无法改变,腾讯也可以让业务的同比增长逐渐回复。目前情况就是,在游戏行业的监管加强下和疫情的影响,腾讯已经关闭了一些无利可图的业务。

在游戏业务方面,腾讯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的游戏目前处于疲软的大环境,什么时候可以恢复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即使游戏业务的营收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仍然有信心可以在未来几个季度实现盈利增长。其中特别表示,游戏收入并不是盈利增长的主要条件。

游戏大环境的疲软在今年显得尤为明显,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人们对于游戏行业的热情也没有了之前的高涨,再加上今年并没很多的热门新游戏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再说到视频号,目前视频号的用户参与度已十分可观,总用户使用时长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视频号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基于人工智能推荐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400%,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因此用户每分钟花费的收入潜力将会更高。公司表示,视频号的投放和设计还是在进一步优化当中,未来预计视频号的广告承载量一定会超过朋友圈的。

目前视频号和微信朋友圈并不涉及不好的竞争关系,其中本质上是有不同的。视频号主要是由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的短格式视频的体验,而微信及朋友圈主要满足用户聊天及分享照片和文章的需求。

视频号也给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些潜在的机会,企业和商家把自己制作的产品视频广告,视频宣传短片投放到互联网上,供经销商甚至是消费者观赏、了解,从而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形象化的传播目的,并通过视频电子商务平台,达到供需双方形成电子商务。视频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节省参加展会、采购会的成本,减少出行的率,减少碳排放。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个机会也需要时间去孵化。

最后就是关于美团的清仓回购的问题,其中表示出售美团股份的消息并不是真实消息。

近期小米仿生机器人

从《机械姬》到《机械公敌》,人形机器人多年来一直是科幻大片的重要题材。而曾经电影中令人震撼的人形机器人越来越贴近现实。

因此,栩栩如生的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受欢迎,而最新的产品是迄今为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之一。那就是小米公布了的其首款人形机器人——价值104,000 美元的机器人Cyber One。8月11日,小米首款人形机器人亮相公司北京新品发布会。

根据其介绍性规格,Cyber One 身高 177 厘米,体重 52公斤,臂展为168 厘米。它在机械上很复杂,因为它需要更强大的电机和复杂的Biped 控制算法。

Cyber One 有胳膊和腿,可以像真人一样走路,而机器人配备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检测45 种人类情绪。它的揭幕是在特斯拉备受期待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推出前一个月。

雷军说,Cyber One 正在不断添加新功能。 “我们认为智能机器人在未来肯定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越来越期待未来更加强大功能的仿生机器人可以出现,并有效改善我们的生活。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Neo Yuan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