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日元创20多年新低,避险价值不再?

29 April 2022 By Austin Cheng

Share

热门话题

今年以来日元兑澳元暴跌近20%,日元兑美元暴跌14%左右,至去年2021的低点日元对美元已经暴跌26%,打个比方:现在进口同样的一辆日本汽车,用澳元购买相当于比年初打八折。乌俄冲突下,日元为何暴跌,日元不是有 避险价值吗?

在Austin 看来:日元汇率跌入20年多来最低值区间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的表态说将持续采取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为正从疫情中恢复的经济活动提供坚实支持,因经济复苏而进入加息通道的美国,与持续实行货币宽松、低利率政策的日本之间存在越发明显的差异,所以日元被市抛售,换成高息货币;第二,与从新冠疫情中迅速恢复的美国等其他国家不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如果日本央行缩减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日本经济恐怕会承压下行。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指出,想要看到通胀上升到2%的目标,大家知道,这个目标在安倍经济学实施的十多年来,也没有能够实现,所以日本央行实际上已陷入“既不能加息,也不能降息”的两难境地。

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持续飙升,日本企业物价连续13个月同比上涨,石油、粮食等相关的商品价格涨幅尤其显著,3月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升9.5%至112.0,日本消费者也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日本企业界对日元持续贬值感到担忧。有媒体调查显示,76%的公司表示难以应对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25比1的情况,94%的企业表示无法承受130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

日本的制造业发达,处于国际产业链上游,且产品科技含量高,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日元成为国际避险货币是必然的。但同时,日本又是一个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在全球能源价格暴涨,乃至出现能源危机的情况下,给日本带来了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而且这是无法通过出口抵消的,所受冲击将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很难成为避险货币,所以日元近期的贬值还需要看到央行有控制汇率问题的决心。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日元在上周周中冲击130未后出现回落,在127至129的高位区间盘整。直至昨天,日本央行最终还是决定维持其货币刺激政策不变,即使未来的一年通胀水平都会持续走高,市场瞬间反应,日元加速贬值突破130的关键关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一是在日本央行看来,刺激经济的优先级更高,或者说经济放缓可能导致的后果更加难以承受;第二则是日本本身通缩的市场环境反而是需要一定的通胀水平来刺激消费的,因此现在外部给予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在日本央行看来,也许是值得利用的一个机会。

日本的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需求无法提振,所以日本政府和央行恰恰是需要鼓励大家去消费的,而通胀走高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是输入型通胀也并不能改变需求端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综合起来看,最后通胀水平即使上升,可能也是有限的。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的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走入高通胀叠加低利率环境是日本政府带着国民进行的一次大胆的经济实验,而我认为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日元的贬值通道到底还有多长。或者说,这是日本在日元贬值和提振消费之间的一次时间赛跑,究竟是日元先成为一堆“废纸”,还是日本经济先摆脱通缩环境重回上升通道。

既然日元已经跌破了130,我想我们的投资人都会有一个问题:日元未来还可能继续下跌吗?

我想,答案是有的。日元长期以来就是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最起码的要求是稳定的汇率,这也是此前日元避险价值的基础。但如果我们回看日元走势,实际上2012年之后,日元就进入了下跌通道,即使在17至19年因为国际经济形式有过小段反弹,但也幅度有限。这背后不争的事实是日本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降低,与其隔海相望的中国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的注意。因为从汇率的角度看,也能将货币理解成商品,汇率就是其背后价值和供需关系的直接表现。因此可以看出,国际资本对于日元的需求本身就是减弱的。再回过头来看日元的竞争对手:美元依然保持绝对的强势,欧元在乌俄战争结束后也具备反弹的条件,人民币正在国际化的路上奋起直追,因此外部环境对日元也并不友好。再加之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元和欧元都走上了加息紧缩的通道,日元恐怕还有一定的贬值空间。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Austin Cheng | GO Markets 悉尼中文部经理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