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比亚迪——真正的中国电动车销量一哥

27 July 2021 By GO Markets

Share

热门话题

上周我在一期的节目里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目前风头正劲的互联网电动车三兄弟:蔚来理想与小鹏。这三家企业在过去5年从100多家互联网造车企业中最终杀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民众接受度最高的国产电动车品牌。但是虽然他们三家的车很漂亮,网站更漂亮,但是依然无法掩饰他们目前依然在亏损的事实。而相比于这三家年年亏损的企业,其实还有一家更为低调,但是其实已经在销量上长期占据第一的企业,它就是之前为很多人曾经一直认为的“低端品牌”——比亚迪。

说起比亚迪,其实很多人并不陌生,从做手机电池起家,之后收购国内的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从2005年”逆向研发“被批评抄袭丰田花冠的车型F3,到2008年巴菲特入股,到2015年全球新能源销量排名第一,再到2019年失去第一宝座。过去的15年里,比亚迪的汽车部分实现了从0到50万辆的惊人巨变。

但是为什么卖了这么多车,比亚迪的整体企业知名度和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依然比不上刚出道不久还年年亏钱的蔚来?今天我来给大家简单说说低调的电动车一哥:比亚迪。

其实比亚迪最早是从事给国产手机提供电池开始,换句话说,在比亚迪开始造电动车之前,它就是做电池出生的,这其实本身也有很多优势。但是为什么比亚迪都已经做到了电动车全球销量第一了,大家依然无法把它和丰田大众或者特斯拉相提并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比亚迪的品牌策略就是从下往上走。换而言之,比亚迪汽车最开始走的就是仿制和低端路线,初期车型以15万人民币,甚至10万人民币以下为主。

虽然这对于一个民企来说更加容易在初期继续生存,但是也给了比亚迪之后想拓展高端市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换句话,当大家都觉得它的车就是模仿丰田,或者模仿其他车企的热门车型起家,消费者很容易就会把比亚迪和“山寨”联系在一起。那一旦和山寨绑定了,这要一下子改变消费者印象,难度是非常高的。而对于新型互联网汽车品牌蔚来理想等来说,他们上来就把第一个车型定价在30万以上,甚至部分车型达到50万级别。虽然在初期很难,但是一旦让消费者认可并且接受其定价,那对于企业未来再推广更加便宜车型会容易得多。

图片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品牌从下往上走,初期容易后期难。品牌从上往下走,初期难后期容易。

除了这个品牌原来的人设原因之外,比亚迪和蔚来理想这类新兴品牌相比的差别几乎是全方面的:创始人个人影响力,企业其本身的互联网思维使用比例,以及公司及销售体系。稍微总结如下:

创始人:比亚迪的技术起家王传福vs 蔚来特斯拉蔚来的互联网起家大佬马斯克李斌

产品:比亚迪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同时生产VS 蔚来特斯拉只生产纯电动车

销售模式:通过传统4S店为主VS 全国统一价线上销售+线下直属体验店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无法全部说完,但是用一句话来对比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和新一代的互联网汽车制造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

传统车企卖完一辆车,其利润几乎就完成了。后续的保养和服务主要是4S店赚钱。而互联网车企(例如特斯拉蔚来)卖完一辆车,才是他们开始赚取消费者利润的开始。

这话怎么说呢?其实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年苹果颠覆诺基亚的情景。如果只是看手机的核心功能:待机时间,信号,抗摔放水等性能,诺基亚当年的金刚不坏之身秒杀苹果第一代。当时的苹果一摔就破,连续上网抗不过5小时,信号还差。但是为什么诺基亚依然最后被苹果全面超越?这就是趋势和盈利模式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话发短信不再只是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而传统手机企业买一个手机就失去一个客户的模式也无法跟上苹果的全家桶互联网模式。即便诺基亚在一个手机上赚再多的钱(当时已经不可能)也比不过客户在苹果手机上不断买软件买游戏买歌买电影的支出。

换句话总结:卖硬件赚钱,永远比不过卖软件和卖周边产品赚钱。之前的手机和电视行业如此,未来的汽车产业也将会如此。

汽车,蔚来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会变成一个客户获得信息和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媒体。说白一点就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普及和进步,未来汽车的“苹果”功能将会超过传统的“诺基亚”功能。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消费者买车是买个经久耐用的诺基亚?还是要经常充电但是满足你吃喝玩乐全方面需求的苹果?

但是比亚迪虽然在互联网基因上没有特斯拉蔚来强,但是比亚迪有着两外两家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电池技术和汽车芯片制造技术。而这两个技术,其实也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

只要比亚迪能跟上目前的汽车互联网化的时代趋势,我对其也是非常看好的,毕竟目前新能源汽车制造,从大的看符合国家大的战略方针,有利于获得政策性扶植,往小了看,一个企业越网络化,其股价能够获得的估值也会越高。更别说,目前国内电动车企业力,只有比亚迪一家企业是盈利赚钱的!

图形分析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