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美国通胀法案欺负人,欧洲表示被背叛

13 December 2022 By Jaden Wang

Share

热门话题

最近因为通胀法案,美国和欧洲撕了起来。欧洲议员表示要采取强硬措施,“把酷刑工具摆到桌面上”,可见是真的被美国欺负极了。每一段感情的结束都是因为失望积攒到一定程度。从俄乌战争以来,欧洲不仅陷入了地缘政治的危机,能源危机,还要面对通胀高企和经济衰退。反观美国,借着俄乌战争,一方面作为军火商狠赚了一笔。另一方面作为能源出口国又狠狠地宰了欧洲一笔。为了跟上美国的制裁步伐,欧盟终于赶在12月5日前小心翼翼地将俄油价格上限设置在了60美元每桶。这个价格非常接近俄油的市场价格,对俄罗斯不痛不痒。而俄罗斯一边开始建立独立的系统绕开欧洲,为买方提供海运保险;同时也表示宁可减产也不接受限价。事实也证明,在俄油限价出台的一周,俄海运原油出口量不减反增。在天然气方面, 2022年上半年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已经超过整个2021年的出口总额。马克龙都发牢骚说美国双重标准,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远高于美国本地的价格。欧洲只是将对于天然气的依赖从俄罗斯转移到了美国。随着暖秋结束,天然气的价格又有抬头的迹象,而明年的天然气还没有着落。

8月份拜登又签署了7500亿的通胀法案,并且马上将在2023年开始实施,这无疑又给欧洲来了一刀。虽然叫做通胀法案,但其本质是的广场协议2.0。美国想通过歧视性地补贴,保护本地制造业。例如,法案中包括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可获得7500美元的抵税优惠,但前提是车辆必须在北美完成组装,并且一定比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需要来自北美,该比例会逐年提升。这样一来,不在美国生产和组装的新能源车完全没有能力和本地产品竞争。企业能做的就是将生产和投资转到美国,为美国创造就业和GDP。据美国非盈利组织“回岸倡议” 预计,2022年将有35万个制造业岗位回流到美国。那么这些岗位从哪来?欧洲肯定出了一份力。欧洲因为高昂的能源价格和低迷的经济前景预期,已经有大批产业外流,特别是钢铁,化学,新型电池和有色金属产业;而通胀法案无疑是雪上加霜。例如,北方伏特公司就表示,在美国设厂可以得到德国政府四倍的补贴,因此不得不暂停在德国设厂的计划,而考虑在美国扩产。

当然欧洲不是唯一被伤害的国家,日本和韩国也同样受到了打击。美国接连颁布芯片法案和通胀法案,矛头还是指向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已经蝉联7年的世界榜首,而美国也是中国锂电池的重要出口地之一。有分析说欧洲是被误伤,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美国借着天然气为筹码削弱欧洲,欧洲即便不满也无能为力。目前,美国有松口承诺将解决相关分歧,但还没有看到实质性的结果。美国以遏制中俄为借口,让欧洲买单养自己的腰包,这无疑让欧洲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目前来看,欧洲还无法与美国分手,但已显露出对中国的亲近姿态。理性地来说,中国与欧洲的价值观不同,很难实现联欧制美,但是欧洲大概率会寻求更独立自主的地位,这对中国肯定是好的。

因为美联储的鸽声和能源警报的暂时解除,STOXX50从10月的低谷迎来了一波超20%的大反弹。但是,俄乌前景还未明朗,欧洲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和欧洲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减弱,这次的反弹看起来更像是扎空。市场的悲观情绪虽然被暂时修复,但是瑞银预测欧指的底部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Jaden Wang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