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美国加息后,加澳新跟风加息闹哪样?

8 June 2022 By Rick Shao

Share

热门话题

最近各国央行陆续加息,并且都加了50个基点,为什么会跟风加息呢?

想知道为什么跟风加息,就要知道如果不跟风加息有什么后果,今天我们就把加息和降息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一次性讲明白。

先讲个段子,说是一个美国人在2014年拿着一百万美元到了中国,拿出五十万美元买了套房子,剩下五十万的吃喝玩乐。等到2017年玩的差不多了,于是把房子卖掉,此时的房价已经翻倍,于是他带着一百万美元离开中国,白吃白喝了三年。不知道这个段子是不是真的。不过现实中这种操作呢却是很常见的。事实上美国人也没少这么干,只是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喝玩乐。那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一般美国降息加息过程中就会发生这种事。

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美国降息周期的时候去银行贷款特别容易,利率也特别低,然后很多人就去银行贷款了,把这些钱带到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因为发展中国家机会更多,很多模式可以直接复制,可以投资工厂,也可以投资房地产。这一波投资下去建厂、雇工人就跟现在的越南似的,那是热火朝天。大家开始觉得经济这么好,是不是应该投资点房地产呢?然后房价就开始猛涨,房价上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投资。从银行贷更多的款。房价进一步上涨,工厂一片热火朝天,房地产是欣欣向荣,过一些年等涨到高峰的时候,美国突然说要加息,那些投资出去的美元就得回美国去了,于是高位套现就把当地给收割了吗?

拿着一百万美元到了某个发展中国家,可能带着一百五十万离开。等到这个国家的房地产和其他资产跌到底,美元下一个扩张周期又开始了。于是又有人拿着美元来投资了。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主要是全世界都需要美元。

​人类最早的时候根本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易物,你用你的牲畜换我的大米。贸易是早于货币的,但是问题就出在你需要我的大米,但是我不一定需要你的牲畜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中间商品来解决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历史上的贝壳、金、银、铜都承担过这个作用。后来呢就慢慢变成了荷兰盾,然后是英镑,现在是美元,那么可不可以不用美元呢?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如果沙特正好需要一百亿的工业品,中国正好需要一百亿的沙特石油,那完全可以。可是世界上哪有这么正好的事。

这段时间俄罗斯遭到制裁,很多小伙伴说,今后俄罗斯只进口中国的产品,中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不就行了吗?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俄罗斯每年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车床、钻油和挖矿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主要是德国、荷兰,还有美国这些国家进口的。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需要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不然的话,等到钻探设备出了问题得不到维护,那么连油都开采不出来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货架上的商品是中国的,工厂里的设备,是德国的实验室的器材,是美国的。说的是,中国基本什么商品都能生产,但是工业车床和设备还得依赖德国;实验室里的高端设备,主要是美国进口。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加工精度上太糙了,每个零件差一点,最后组合起来还差了一代。很多高端设备国际上宁愿要二手日本货都不要便宜的中国货。所以俄罗斯在很长时间并不能真的摆脱全世界,只依赖中国。这个问题是几乎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不可能只依赖一个国家。那你就得有美元储备。

目前中国的一堆企业都欠了好多美元债,甚至那些在破产边缘的房地产公司,他们也欠了一堆美元债,他们借钱的利息非常高,动不动就是百分之八。每一次美元放水,美国资本家拿到钱之后,在美国国内没有什么投资机会,就跑去第三世界折腾,可以投资建厂,或者借给我国房地产公司套利。就好像你从银行是百分之四的利率拿到钱了,百分之七,再借给别人收中间百分之三的利差。这种事看着离谱,其实很常见,做买卖的人都知道。因为你想贷款也不一定能贷到,只能是从第三方那里贷,人家就会收中介费的。

前段时间恒大有一笔美元债到期还不上了,闹的是满城风雨。后来还是工作组进驻才解决。恒大,他们就是从国外机构借了美元,在央行换成人民币,然后通过这些钱来买地,向上游企业买水泥盖房等等。

但是这种繁荣的本质都是债务驱动,或者说借钱投资。这债务到期后,如果可以借新还旧,就可以这样一直玩下去吗?整体烈火烹油,欣欣向荣,工程项目是越来越大,工人的工资也越来越高,债务也就越来越多了。只要美国那边不加息缩表,美元多到随意就可以贷到,大家都在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种好日子是没法一直过下去的。

随着市场上美元越来越多,通货膨胀逐渐走高,迟早得加息。美国一加息缩表就会找欠他钱的人要债或者债务到期就不续借了。假如你是一个房地产公司老总,你们公司欠了美国人的债,人家到期要收回去,不续贷了。问题是现在你们公司不但没有钱,这钱呢,都在工程上,名义上身家几十个亿。可那都是账面上的资产,你已经把那些钱拿去买地雇人了。着急还钱的时候是根本拿不出来的。那这个时候你只有两个选择,想尽办法到处找人筹钱。问题是,此时此刻大家情况都差不多。都着急还钱,你找别人借,别人还准备找你借呢,你得花比平时多的多的本币才能买到美元,美元越来越贵,汇率不断上升。如果凑不够,那就是另外一条路了。

一个大家熟知的词叫暴雷,欠钱不还。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那可是大事,会引发整个市场的恐慌,导致整体信用评级下跌。不止你们公司今后整个行业的其他公司一起受影响。俄罗斯在一九九八年发生过一次债务违约,也就是欠西方的钱,还不上了申请延期。注意,不是不还,而是延期还款,这就导致了俄罗斯卢布汇率暴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俄国公司找西方借钱,利息是百分之百,也就是借一万得还两万,还不商量。大家可能纳闷,我不借不就行了吗?可很多俄国公司是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一天都离不开美元。利息涨到这种程度,大批俄国公司就倒闭了。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恒大欠美元债到期还不上工作组迅速进驻解决。

如果美元债暴雷非常危险,不仅他们倒霉,中国的一堆企业都会跟着一起倒霉的。这是美元进入生产环节的效果。如果美元进入的是股票和房市等资产领域,逻辑呢也差不多的。现在大家明白了,美元加息缩表有多大的影响了吧,他会硬生生打断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美元走后遍地狼藉。而更惨烈的是,美元的撤离把大家的信心也给带走了。没了信心之后,很多国家有钱人干脆就把自己的房子卖掉,换成美元一起走了,结果经济就进一步地萎缩了。

懂了这些,也就能明白中国这两年为什么这么积极地去杠杆。去杠杆的本质就是降负债。你欠别人的钱少了,哪天人家让你还,你才不至于还不上倒闭了。现在的企业都是连在一起的,互相欠着钱,可能一个大公司挺不下去,借他钱的那一堆公司都跟着倒闭了。

​那美联储加息后,这些美元回了美国之后又哪去了呢?这些钱本来就是通过贷款放出来的,到时候回了美国,进了银行就没了,不再参与流通环节。不仅全世界的美元回到了美国银行,美国国内的美元也会有一部分回去,这样市场上的美元就少了。美联储认为这样就能抑制通胀。当然了,加息是个过程。今天加一点,明天加一点,如果一次性加太多,可能会出大问题。

加息后到时候美国人手里的商品少了,买东西也少了。各国的出口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企业也可能会更加艰难一些,其他国家也差不多,所以每次加息最后都把整个世界搞得鸡飞狗跳的。那如果其他国家不希望美元回去,有什么办法吗?这也不难,各国也加息,你支付的利息高了,那些美元放在你这里就能赚钱,可能就不回去了,至少能少回去一些。

但是,跟风加息会导致企业主非常艰难,因为现在的企业,大都是负债经营的,欠了银行一屁股钱,每个月很大一部分成本就是给银行的利息。银行一加息,他们的运营成本就会上升,叠加出口萎靡。那是苦上加苦,那么能不能降息呢?降息就会加速美元流出,最后国家储备的美元都没了,也是非常的棘手。

所以我们看到,自从上次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之后,上一周,加拿大加息50个基点,昨天澳洲跟风50个基点,后天,欧洲央行利率决议,是否也会跟进,大概率也会,但是不一定是这个月加,因为市场根据欧洲方面公开的消息,预期是在7月份进行加息。

近期交易机会

周四欧洲央行进行利率决议,但是可能会在7月份加息而不是现在。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都跟风美国进行加息之后,不能排除欧洲央行周四加息的可能性,因此,看多欧元兑日元还是可以考虑的,带好止损。

另外,美元指数在101.5的支撑比较明显,逢低做多美元指数也是一个不错的交易机会。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的美元,长期上依旧看涨,给了我们继续进场逢低做多的机会。

另外本周五将会有美国CPI数据公布,届时,整个市场可能还将会有剧烈波动,大家注意好仓位控制。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Rick Shao | GO Markets 专业分析师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