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澳洲央行加倍印钱放水,澳元逆势而上不降反升

1 March 2021 By GO Markets

Share

 

市场回顾

  • 澳洲股市本周一强劲反弹1.8%,回到6800附近。
  • 中国股市上涨1-1.6%。
  • 美股强劲反弹。
  • 欧洲股市强劲反弹。
  • 澳元上涨,黄金上涨,石油上涨,比特币震荡在45000-48000之间。

热门话题

大家都知道上周在美股的回调下,澳洲股市也经历了一波下跌,各大板块平均都有5%左右的跌幅。但是仅仅过了一周,在本周一,澳洲股市就率先引领全球开始反弹。这是有什么特殊新闻或者消息,使得澳洲股市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周一早上除了这个新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好消息,所以这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帮助股市反弹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澳洲央行印钱加倍的新闻稿。昨天澳洲央行官方发布声明,将会把原来计划使用量化宽松政策购买澳洲国债的数量加一倍,达到40亿澳元。其目的非常明确,直接说出来:就是为了压低澳洲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啥要压低国债收益率呢?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例如像发达国家美国,澳洲,德国,日本这类国家的10年期国债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比银行还保险的“定期存款”,99.9%的可能下不会破产倒闭。所以,这类国家的10年期国债就成为了一个标杆,什么标杆?就是无风险投资追求的最小回报率。换句话说,意思就是,毫无风险的情况下,我买国债都能有这个回报率,那其他所有风险比国债高的产品,投资者要求的回报都将会高于这个10年期国债。要不然我累死累活承担这么多风险干嘛?还不如直接买国债算了。

因此,这个国债收益率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这个国家货币的借贷成本:国债收益率越高,所需要付出的借贷成本就越高。相反,如果国债收益率很低,那相对资金使用的利息要求也会降低。大家不要小看这一个基点或者十个基点,虽然一个基点只是小数点后面第四位。但是当我们计算整个国家的信贷成本以及利息时,由于总数巨大,因此即使乘以0.0001依然会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说澳洲央行一出声明,澳洲10年国债的收益率就降低了10个基点。这国债收益率一降低,就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将会下降,也意味着按照现金流折算的企业估值公式里,企业的估值也会因为被除数的系数减少而升高(100/1.02 对比100/1.01,后者结果更大)。

总之,国债收益率越低,股市越好,企业贷款利息越低。当然,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都被资产泡沫以及股市泡沫而迷昏了双眼,但是在目前疫情依然没有控制住的背景下(疫苗普及没有到80%),各国政府都不得不选择打副作用很大的兴奋剂来维持社会以及民众的信心。

换而言之,现在连续上涨的股市和地产是不是泡沫?当然是!那这个泡沫还会继续吗?当然会!什么时候会爆破?我认为首先,到2023年之前都不会破,而是从去年的快速变大改变为慢慢继续变大。那最后什么时候会戳破?我觉得必须在实体经济恢复到能抵御的了泡沫的小规模破裂,政府和央行才会逐步,有计划的把泡沫戳破。用八个字归纳:大泡伤身,小泡怡情。

之后有朋友问,既然这澳洲央行加倍了印钱数量用来购买国债,那按理说澳元又多了20亿现金,但是为什么这澳元周一不但没有因为变多而贬值,反而还反弹了100多点?这不是应该越多的东西越不值钱么?

话是这么说,但是这澳元背后的逻辑不能直接用多少去衡量。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我重复500遍的话:影响澳元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1. 铁矿石价格。2. 中国经济快慢。3. 美元货币政策。

那这三大因素里,到目前没有一个是能让澳元下跌的:铁矿石依然很贵,中国对于资源的需求依然很大,美元印钱的规模依然远远大于澳元。而周一澳洲央行宣布增加国债购买量的声明在我看来,就是市场管理者对于股市上涨托底的一个保证:你们就放心上涨,万一有什么问题,我就出政策来帮你们托底。所以作为澳元,也同样受益于对未来期望和信心。说到底,目前不论是股市的参与者还是政策的制定者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在疫情之前股市不能崩盘,任何下跌都必须有节制,是为了之后更多的上涨。这类下跌不得造成市场信心的打击,一旦有过激下跌,不论是央行还是政府都会马上介入。

这就是在疫情控制住之前将会一直持续的背景。

图形分析

香港恒指:在经历了从去年12月以来长达3个月的上涨之后,恒指在上周跌破了一直保持的4小时中期级别上涨趋势支撑线。大家需要引起注意。虽然在日线级别,恒指依然上涨明确,但是如果未来几天价格跌破上周最低价,则有可能会引来至少500点的下跌。当然,如果能在美股反弹帮助下重回29500以上,那一切都会重新变得美好。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