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新闻 & 分析

一边看空一边加仓,投资者到底有多分裂?

18 June 2020 By GO Markets

Share

最近三个月,美股和澳股已经从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最低点反弹30%,特别是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自3月份以来持续暴涨,甚至创出新高。但是,相信没有人会否认,经济离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明明经济还是一片混沌,连美联储主席也说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为什么股票反弹如此剧烈?

事实上,昨天美国银行发布了一份调查,调查显示,有78%的基金经理都认为目前股市估值过高了,但于此同时他们又在大量增加股票的持仓,一边看空一边买入,十分分裂。

由于标普500指数较今年低点上涨超过30%,为追赶散户投资者,对冲基金将股票敞口比例从34%提升至52%,为2018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经济不好市场还在暴涨?为什么投资者一边看空一遍加仓?原因,用很简单的话说,就是大家知道明明知道经济不好,但又不甘心眼睁睁的看着股价的上涨而无动于衷。因此这段时间以来,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在涌入股市。

但其实股市的上涨已经与经济基本面背离,为什么会背离,详细的原因,我们需要知道两点。

第一, 我们需要弄清楚:股市不等于经济。

股市并不代表整个经济体,他是代表上市公司的价格和市值。

例如,金融公司约占ASX 200的26%,但只占整个经济体的约10%。资源公司占该指数的19%,但约占经济的9%,而CSL自己占澳大利亚股市的9%,但在整体经济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尽管有些企业已经关门或关闭,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面向服务的小型企业,例如咖啡馆和餐馆,理发店,体育馆或旅行社,它们在股票市场上没有代表,因此他们所经历的经济困境我们无法从股市的变化中直接看到。

你看到医疗股因为疫情的原因价格上涨,但你有没有看到你家附近的牙医诊所可能因为好几个月不能开业连支付租金都困难?

你看到crown的股价从6澳元已经反弹到了10澳元,但你家附近的中餐馆可能早已经在疫情封禁时期因为无法开业,现金流断掉而倒闭了。

因此股市和经济基本面背离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因为股市它本身就不代表整个经济。

第二,政府和央行的刺激,非常直接的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一来美联储大量放水,海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相当于流动性过剩,推高了股价。

二来股市对经济有提前反映的作用,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并不是和经济同步反弹的,聪明人会提前抄底,导致美股提前反映趋势。

上周美国和澳洲股市经历了3-4%的回调,然而在这周,因为两个消息,第一特朗普的一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又被提出,第二美联储表示会下场购买公司债,这两个消息又推动美股蹭蹭往上涨,澳股也紧随其后。

基建,刺激经济、就业。公司债,保证了大型公司的现金流。

政策刺激宛如强心剂,政府和央行看到市场不行了,就来一针,挺一段时间,再不行了就加量再来。

而且现在的市场上也充满了非常多的散户,投资者不放过任何一个投机的机会。破产的租车公司Hertz的股价在宣布倒闭之后甚至上涨了800%。难道是大家觉得它还有投资的价值吗?很多人都是想快速投机赚钱离场。另外也有不少散户,在经历了三月股市暴跌之后不愿割肉,反而选择了加仓来拉低自己的入场均价。

两方面作用之下,导致股市,尤其是美股比经济表现要好很多。当然美国经济复苏需要时间,所以这段时间不排除美股再出现震荡,也有人认为美股现在的泡沫已经比较大了,可能会二次探底,但跌回最低点的可能性不大。

从历史来看,华尔街与现实的分裂不太可能持续,出现回调则应该是确定的,毕竟市场的情绪在上涨时有些过于乐观了。

只是反弹力度有多大,反弹一部分后后续怎么走还与疫情走势有关。投资者依然谨慎,美国不得不面对疫情再度升温的窘境,北京的疫情重新爆发是参考。

一句话,衰退是剧烈的,反弹是缓慢的。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