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宽松的困境与新西兰加息的压力

24 February 2022 By Cher Tian

股票

热门话题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三个月以前,有过一个号称会影响中国整个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事件,就是一家叫做华融的资产管理公司,出现了违约。这个华融,是一家很特殊的公司,因为这是中国最大的不良资产或者说不良债务管理公司之一,背后关联方正是宇宙第一工商银行。另外,这家公司背后的股东包括中国财政部,占股61.41%,另外还有中国的社保基金,当时是占股6.34%。所以如果这样的公司出现了破产,那无疑对中国金融系统的信用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这么一家背景极强的企业,突然爆出将要亏损超过10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刚刚我们有说过,这是一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类公司的业务,就是将不良资产从银行或别的实体中剥离出来,通过债务追偿,债转股,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资产拍卖,债务重组之类的一系列方法,对这些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处置好之后再通过持有或出售的方式获利,有点变废为宝的意思。这种公司通常必须有很强的资本实力,还要有非常丰富的资产重组经验,以及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一直充当着金融系统的净化器一样的角色,是整个金融体系里很重要的一环,当净化器不堪重负的时候,自然就意味着外部的空气已经非常浑浊了。而这样的“金融净化器”,国家是不能让它轻易暴的。因此在公司出现了信用风险之后,中国华融迅速宣布引入中信集团、中保投资、中国人寿、中国信达、5大战略投资者救市。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么一家公司呢?因为当我们很多时候谈到所谓的国家队入市去拉动市场的时候,如果说的是股市,那么可能是大量的基金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去购买资产。但如果是需要去消化一些不良资产,不良负债,以企图给经济环境剔除糟粕的话,那通常就需要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出马。但现在的两难困境就是如华融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已经自顾不暇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所谓的国家队入场救市,理所当然想到大量资金进入市场,觉得经济很快就能有所好转。但同样需要我们警惕的是,过去留下的大量的不良资产,目前还没有获得妥善处理。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截至去年的12月底,国内的不良贷款总额攀升至创纪录的2.85万亿元,其中城乡银行的增幅最大。央行也因此将422家金融机构列为高风险实体,其中大部分是小的农村银行。而近期,所谓的金融机构给市场提供支持,有其中一部分就是要求包括像华融在内的这类资产管理公司去从那些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手中收购房地产,同时接管或者重组一些比较小的银行。这就像我们买股票一样,当遇到市场整体下跌的时候,只要你资金量够大,你在下跌的时候大规模抄底,即使有很多是接到了落下的飞刀,但肯定有被错杀估值的优质资产,只要你熬过这轮经济周期,等市场回暖,最终大概率是能获得不错的收益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你已经负债累累了,手里已经有大量的资产套牢了,但你得硬着头皮继续抄底,那这种行为无疑风险是很高的,赌的就是在你破产以前,市场能不能回暖。对于这些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中金公司对于这个情况就有委婉的表达:除非有政策支持,否则资产管理公司向开发商提供大规模援助的能力也可能会受到自身流动性和资本需求的限制。所以说现在的情况,经济下滑确实令人担心,毕竟经济增量是解决当下许多问题的最终方案,但也确实不能一下用力过猛,否则前期去杠杆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新西兰央行再加息,背后有怎样的压力?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各国央行也是。一边是中国在小心翼翼的放宽货币政策,另一边则是新西兰又一次超市场预期的加息。新西兰确实是疫情之后,最先退出量化宽松,最先开始加息的国家之一。首先这和新西兰本身的产业结构有关,新西兰本身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尤其是农牧业,同时房地产又是国内的支柱产业,而之前的另一个支柱,旅游业,在疫情之后就一直萎靡。从这些经济结构的组成就能看出,新西兰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并没有办法起到主导作用,相较于卖矿的澳大利亚,底气比较不足。这类经济体在成熟输入性通胀的时候,通常是无力反抗的。现在国内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被房地产捆绑了,因此新西兰主观上是不愿意房地产之类的资产价格不受控的上涨的,更希望的是稳定的,健康的上涨,这样才能长久的吸引资本,而加息控制通胀的需求也就此出现了。

另一方面,虽然新西兰的就业很充分,但是工资水平的上涨却追不上通胀,理由也是跟它的经济结构有关,主要的出口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并不够高,因此,也同样需要避免过高的通胀给民众带来太大的压力。

而昨天的最新的利率决议,是决定上调现金利率25个基点,达到1%。根据掉期市场的利率,未来的12个月,利率可能会进一步调高至2.5%,并且可能在2023年底的时候,达到3.25%的峰值。虽然新西兰是加息节奏最快的发达国家,但是新西兰现在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跟别的国家不同,新西兰是最近才开始面对最严重的疫情扩散情况,不幸的万幸是omicron变体对经济的伤害没有之前几波疫情影响大。而新西兰的央行显然还是更担心通胀的问题,因为他们甚至准备在7月份开始进行缩表,直接进入量化紧缩环节,很可能在鹰派道路上继续领跑。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Eric Wen | GO Markets 专业分析师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