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这么快?

26 October 2021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说到新能源汽车,大家第一思维想到的一定是这几年火遍全球的特斯拉。但是其实经过短短几年的竞争与升级,目前全球各大汽车生产企业都已经开始把未来的重心转向了新能源车型,范围涵盖了插电式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以及燃料电池汽车(FCEV)。不仅仅是美国的特斯拉在不断增加其产能,事实上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投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为庞大。甚至在国家战略上给与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定下了目标。

2020年11月,中国国务院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5年的汽车总销量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的目标。该规划呼吁增进新能源汽车研究,改良电池、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将为公共部门全数配备新能源用车,力争到2035年使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销售的主流。

正是在如此举国之力的支持下,中国的各大车企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研发去和欧美车企竞争。正如我在几个月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说到的:按照2025年汽车销量20%是新能源的比例,即使按照2020年的2500万辆这个数据,20%也等于了500万辆。按照标准20万一辆计算,也就意味着到2025年,每年光是中国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将会达到1万亿的规模。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基数,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蛋糕。

同样在欧美,尤其是欧盟今年7月份公布的计划显示,欧盟国家将在2035年之前实现燃油车禁售目标,禁令也针对混合动力汽车。挪威甚至把这个时间表更是提到了2025年之前。换句话说,即使从现在开始计算,全球大部分车企都只有14年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线来适应日益增加的新能源汽车需求。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现在的汽油,柴油汽车已经运行了上百年,为什么在过去的短短5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就突然开始改变态度,以极快的速度拥抱新能源汽车呢?

其实这个答案在新能源汽车的名字上就已经可以看出:新能源,自然对应的就是传统能源。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加速放弃传统能源驱动的汽车?其本质上就是对于传统能源供给的忧虑。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主要的汽车销售地区例如美国,中国,日本,欧洲。除了美国石油在最近因为页岩油的研发而可以自给自足以外,其他地区都依赖大量进口石油。而世界主要的石油生产地区却又集中在了中东和俄罗斯,这就造成了其他各国对于传统能源缺乏控制。我们也看到这世界油价也在通货膨胀里越来越高,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的追捧,其本质上也是来自于对于传统能源受制于人的不满。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表现在了最近在中国和印度发生的大规模缺电现像:大部分中国和印度的发电厂依然以火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大量的煤炭和天然气作为发电的资源。而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又无法控制,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和印度也势必将会把未来的发电动力来源更加倾向于水利,风力,以及核能等不需要进口大量资源就可以自己运行的发电模式。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交代事情的背景。那既然未来的汽车将主要由电力驱动,作为资源大国的澳洲,是否能从中获利呢?

答案是可以,但是不多。

我们知道,一辆新能源汽车从组装到出售,中间的利润被各个行业和企业瓜分,如果销量足够,那相对获利最大的无疑就是车厂本身。因为假设每个零件供应商给不同车厂的零件价格差距在一定范围内,但是每个车厂的终端产品价格却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中间的大量利润肯定不在零件厂。但是就算不是暴利,只要订单量巨大,同样也可以产生惊人的利润。之前中国给苹果提供耳机,充电器,甚至基本原件的很多上市企业也都会因为发布和苹果签订销售协议而股价暴涨。苹果的效应,如今就准确的反映在了特斯拉身上。

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龙头,目前特斯拉的股价市值远超于其他任何一个车厂,任何的零件供应商只要和特斯拉签订协议,其股价也都会暴涨。

那澳洲有没有企业和特斯拉直接签订协议呢?有,但是那家还没有投产,我就不说了。今天要说的就是澳洲已经投产,并且已经大量提供给世界主要电池生产企业的锂矿上市企业:ORE, MIN和PLS。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无法对这三个股票一一分析,但是之后我们会专门针对每个公司做一个中文股评。

大家都知道锂电池将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而一起增长。但是其实锂电池本身又有几种不同的组成方式。而未来世界主要汽车厂都会把锂电池集中在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这两种产品上。而特斯拉更是在今年宣布,未来特斯拉旗下的主要汽车都将会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因此大家在这条产业链上寻找适合的公司时,一定要注意其锂电池产品的技术规格,并非所有的锂电池未来都会同步发展。

总结来说,澳洲的锂矿企业以及镍矿和钴矿企业未来都将会收益于电动车的蓬勃发展,但是不会像铁矿石一样几乎达到世界垄断地位,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如果看好新能源行业,可以从车厂,电池厂,甚至锂矿供应商等产业链的上中下同时布局。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