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传马云现身香港,阿里股价连续暴涨

21 October 2021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大家都知道,2020年11月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被突然叫停之后,马云和其所创立的阿里等一系列公司就陷入了风波。不仅仅是马云长期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就连阿里以及和阿里有关的众多互联网企业都遭遇到了政策性压力。

实际上,不仅仅是阿里系,包括腾讯,拼多多,京东,滴滴,美团等众多民营互联网企业在过去一年都遇到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观的反映在了它们的股价上。以阿里举例,在蚂蚁上市叫停之前港股上市一度达到300港币,但是在本月初最低的时候只有138。腾讯,京东,拼多多也大多下跌幅度超过30%以上。

有人问,这些企业如果继续高速发展,不是能创造更多就业,贡献更多利润,带来更多GDP,同时早就更多富裕阶层吗?为什么从去年年底开始这么大力度的整治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呢?

周所周知,在这些企业高速发展的这些年,旁人看到的都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例如阿里上市成就多少亿万富翁,美团的外卖创造多少就业岗位等等。但是为什么在今年中国提出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概念?其实意思就是,如果按照之前的发展模式,那就无法成就共同富裕,而只是少部分人富裕,大多数人不富裕。

网上很多文章说,是因为马云去年在上海的发言过于尖锐,才引发这轮风波。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我这里说的本质其实也是我的个人看法。

为什么今年监管部门愿意牺牲大量的GDP去打压看上去光鲜盈利,创造就业和财富的行业?总结来说我认为就是两点:

1、这些行业后面的资本庄家们已经过于强大,或者自认为强大,也许已经,或者未来有可能会影响到决策者的政策制定和推行。

2、虽然表面看来,这些行业造就了很多新兴富裕阶级,但是实质上大部分的财富是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而过度的贫富差距将会加速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因此如果我们只算经济账,肯定会觉得奇怪。但是如果我们算的是综合帐,从执政者角度来看,这些整治和改变就说得通了。其实我只能说到这里,大家如果能理解自然理解。

以上都是交代背景。

马云在沉积了近1年后,根据香港媒体报道,在本月初马云出现在香港并且和多个商业伙伴会面。马云的公开露面已经是大新闻了,在香港露面更是超级大新闻。虽然这个新闻目前官方媒体还没有证实,但是毫无疑问,金融市场已经闻风而动。阿里的股价在过去5个交易日里累计上涨接近30%,从140左右的价格一口气冲到178港币。并且带动了在香港上市的腾讯,美团等一众互联网股票的上涨。毫无疑问,资本市场对于马云在香港露面所带来的正面积极信号反应很大。

其实我在去年蚂蚁被暂停之后多次说过,其实马云早在2018年就已经退出了阿里的董事会,也就是交出了控制权,换得对蚂蚁金服的实际控制权。也就是说,其实在2018年之后,阿里已经不是马云的阿里。

所以当蚂蚁出事之后,我的判断一直都是,阿里不会被分拆,更不会倒闭。但是,既然是要树立典型,那也肯定必须让人记住。从蚂蚁停止上市开始,我们看到和阿里相关的一系列企业和个人都相继被查,其实这也是对于资本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中国,不是钱说了算的,再多也没用。

所以当针对阿里的整治行动开始后,阿里的股价也遭遇了重创,跌幅达到了50%以上。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网购龙头亚马逊和eBay则纷纷大涨。这一来一去几乎相当于阿里损失了70%的市值,其他的互联网企业例如腾讯美团滴滴也好不到哪里去,罚款的罚款,下架的下架。一时间资本市场人心惶惶。

但是人心惶惶,其实是媒体和外界自己的猜测。其实这些大佬们相信在和监管部门或者上层约谈之后,心里大概都有数。虽然我们外人不知道谈话内容。但是我知道,阿里腾讯美团所做的事,国企央企没法做。至少现在没有能力马上接替上。所以,说的残酷一点,这些企业的存在还有价值的。

大家如果经常看我文章,应该知道我去年蚂蚁出事说过:阿里腾讯美团和王健林的万达没有可比性。前者是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在全球的旗帜,是模范生。而后者,一个做地产的,就算商场再多,高楼再大,用葛优的话说就是:没有技术含量。

所以,万达可以被拆掉,不死也残废,因为万达可以被轻易替代。但是阿里腾讯不会,因为没法替代。用通俗的话来形容过去一年对互联网企业的整治力度就是:当众鞭笞。虽然很痛,但是不会伤筋动骨,然而非常打脸,很难看。

总结一下:如果真的像港媒,外媒说的一样,马云在香港出现,之后还去了欧洲考察的话。那就意味着对阿里的整治基本已经结束。这也是给民营互联网企业和资本大佬一个明确的信号。而这信号的背后,在股价上来看,如果能得到官方的确认,那阿里等股票的价格很有可能会回到相对合理的价格:250-300。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