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十年一遇的机会——抄底美国国债?

28 March 2023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喜欢投资的朋友们一定100%都听过股票,基金,甚至有些朋友还会选择尝试大宗商品和外汇。但是其实在金融市场,还有一种比任何股票流动性都要高的产品存在于全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里,那就是美元国债,简称美债。

国债即财政部债券,国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美国国债被公认为是相当安全的固定收益资产,虽然不能说100%安全,但是99.9%的情况下,美国在短期内是不太会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的,因此其发行的债券的有效性,就靠着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作为了后盾。

通常来说,除了美元现金以外,世界各国的国家政府,全世界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很多高净值的个人投资者都把美国国债当作另一个安全港。尤其是当有危机爆发时,大量的资金更是会涌入到美国国债里。毕竟,虽然同样是美元资产,但是如果是一个国家,自身如果囤积几百亿的美元现金放在保险库不放贷出去,是没有任何利息收益的。而如果购买的是美国的国债,那不但有着几乎等同美元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还有固定利息。

那既然美国国债这么安全,又有稳定的利息收益,为什么最近出事的美国银行们,都是因为抛售美国国债而产生巨大的亏损呢?难道它们买的都是假美债?

当然不是假的了。在这里我就需要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美元或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发行的国债的价格变化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美国国债来说,不论是5年,10年,甚至20年的国债,都可以随时在到期之前像股票一样在二级市场里交易。但是美债的价格,并不是像股票一样因为公司盈利或者美国的经济表现好坏改变。而是根据其发行货币的央行标准利息的高低来决定的。美元利息越高,美国国债价格越低。相反美元利息越低,国债的价格就会越高。

这个关系我们怎么来理解呢?我们来举一个简单例子

假如我有10万美金可以用来投资。我只想非常保守的投资,那在2021年底,加息之前,我可以:

1.放在银行存定期,加息之前美元利息是0.1%,因此银行可能会给0.5%。

2.我可以购买5年期或10年期的美国国债,每半年的利息会比银行稍微高一点,大约是0.8%。

那如果在当时,两个安全程度相近的产品,投资者都会选择收益率稍高的,银行更不会例外,因为它们投资的金额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

接着过了1年,到2022年底,这时美元利息已经接近4%了。也就是说,这时如果我手里有10万现金,我绝对选择存银行,拿4%利息,而不会选择1年前那个只有0.8%利息的国债了。

那国债是不是就没人买了呢?当然不是,由于国债在二级市场的成交价格并非只有固定的100美元面值,可以高于,或低于100,因此当美元利息达到4%的时候,美国国债为了同样保持有竞争力,其在市场中的交易价格就必须打折,必须要让打折的幅度+原本给出的利息大于或至少等于银行给的定期利息。

以刚才的例子,当美元在银行定期达到4%的时候,假设还是1年买的当时只有0.8%的利息,那这一批的国债至少需要把原本面值为100的国债降低到低于96.8,才有吸引力。(国债利息+成交折扣比例 必须要大于4%)要不然投资者都去存银行了,干嘛还买国债呢?

但是如果SVB或者任何在美元低的时间里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的投资者,只要坚持拿到5年,或者10年到期,那他们就可以拿回100的票面价值,还有利息收益。

或者,如果当美元未来能重新回到0.1%的利息,那当年在2022年加息之前买入的那批国债也会回升到当年的价格。

然后,就是重点来了:

目前我们知道:

1.美国国债基本不可能违约或倒闭,因此99.99%安全。

2.美元的利息越低,美元国债的二级市场价格越高。

3.美元的利息越高,美元国债的二级市场价格越低。

从第二和第三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我们在美元利息高点,或接近高点的时候,从二级市场买入美元国债,然后等着美国降息。只要美国降息了,或者可能要考虑降息了,那我们在美元高点时买入的国债的价格就会不断上涨。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半年,1年,甚至2年后,美元的利息会不会最终开始下降呢?如果是,那美国国债的价格就会上涨。

但是如果美国利息继续加息,到6%,7%,甚至8%,那美债的价格也会继续下跌。世事无绝对,我们要做的,就选选择机率更大的一边。

————————————————————————————————————————————————————————————

GO Markets现在为您提供美国,欧洲,英国和日本的国债期货产品,没有隔夜仓息,没有手续费。在到期日之前交易没有任何借贷费用。最少成交单位为:0.1标准合约,等于10份100美元原始面值,约等于1000美元价值的国债。您可以在您MT5账户中找到Bond(国债)产品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