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Meta,半年3倍涨幅,扎克伯格暴击马斯克

11 July 2023 By Jacky Wang

股票

热门话题

2022年底GO Markets的活动上,我记得我再次重点推荐了Meta,这个由Facebook改名后的公司。原因很简单,不管是VR还是AR,还是Instagram,扎克伯格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围绕社交,聚集人气。科技的发展,就是打破了人们的地理边界,使得友谊,爱好,认同,等等这类情绪,可以穿越万里,传递千万人。所以,Meta的股价从2022年11月不足100美金,暴涨到今天的290美金左右,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

今天,扎克伯格最新推出的Threads,仅用了4天,注册用户突破了1亿。这是什么概念?超越了所有商业行为,占领全球可能只需要1个月。而俄罗斯用一年也没有办法占领乌克兰。现代战争,是文化之争,传承之争,经济之争。现代商业的背后,是用户的争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争夺。Threads上线1天注册超过3000万用户,发布超过9500万条内容。成为当之无愧的商业王者。

前不久,推特还因为马斯克的各种个人主义操作,陷入了运营危机,通过各种拆借和人员调整,包括解雇大量员工的形式,勉强度过了内部生存危机。但是当下面临来势汹汹的Threads,推特未来堪忧。Meta甚至在推特裁员后,雇佣了几十位推特前员工,马斯克非常愤怒,在推特上面喊话扎克伯格。从我的角度来看,扎克伯格很像马化腾,都是做社交类产品的,思维模式出奇一致:模仿或收购。但不管怎样,扎克伯格目前快速领先马斯克,至少在twitter和新兴的Threads竞争中,Threads 4天的表现完虐twitter。

在商业行为上,免费和付费是两兄弟。我们愿意为可以持续拥有的东西付费,比如特斯拉。但我们不愿意为可有可无的推文付费。因为当下获取免费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以华人为例,我们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Tiktok,小红书等。如果小红书每天只能免费浏览10篇文章,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去浏览抖音或者公众号,而不是付费继续浏览小红书。所以,在Threads上线的前一个周末,马斯克突然宣布,推特所有用于浏览文章的数量都有上限。瞬间,大部分用户跑去了同类产品注册新的账户。竞争对手的用户数量增加数倍,包括Mastodon,Bluesky这类需要邀请码的去中心化社区。

我们再看扎克伯格的Threads是如何操作的:Threads以Instagram为驱动器,整个产品基于Instagram的引流,二者不需要重新注册账户。且Instagram上面的好友和动态可以迁移到Threads上面。这就打破了新社交媒体需要重新打造好友圈的困境。除此之外,Meta在Threads的页面中提到了更远见的设计,就是加入了去中心化互动的社交属性,包括接入Mastodon这种开源合作。胸怀更广阔。相当于告诉其他社交平台,欢迎你来加入我,我们是一个阵营。

从Instagram在2012年创立以来,Facebook就开始体现了它在社交属性的特有优势,同年Facebook拥有超过7亿用户。但是,当时的Facebook正在向手机端转移,却很不顺利。这有点像2021年12月1日,Facebook改名Meta一样,扎克伯格希望进军社交元宇宙,但在2022年全年,公司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这有一点像是腾讯集团的发展,从QQ到微信,深耕领域更容易出现完美的新的产品。而阿里巴巴集团虽然添加了很多社交功能,但整体总是缺少一些社交属性,无法在社交领域与QQ、微信抗衡。而腾讯在微信产生之前,也面临着投资者的质疑。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长期稳定的来看,我更喜欢腾讯和Meta这样的上市公司。通过既有优势,以威逼利诱的方法,收购和模仿,并保证仅推流和资金支持收购的公司独立运营,保持特有风格。Meta旗下的Instagram和whatsapp加上Facebook本身,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36亿,日活跃29亿,是当之无愧的社交帝国。Threads暂时仅在几个国家测试上线,未来依旧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任何的新社交产品推出,总是会面临各类的可能潜在的隐私安全,言论自由和非法言论等,也要考虑新的用户体验和技术更新带来的便利和法律风险。

所以,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Meta和推特的斗争还未结束。但是,用户是有限的,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期待马斯克拿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模式,推动社交媒体行业继续良性发展,使得更多用户受益。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Jacky Wang | GO Markets 亚洲投研部主管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