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欧美股市,一边担忧经济衰退,一边逼近历史新高

9 January 2024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随着美国联储不断放出消息声称美国的加息已经基本结束,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又开始了下一轮竞猜游戏:究竟美国什么时候会开始降息呢?

我们都知道,从2022年到现在的这18个月的加息周期里,美元加元新元等货币的利息上涨达到,甚至超过了5%,澳元自己也上涨了接近4%,按理说,这么大的利息上涨,不但会给过热的经济立即浇上一盆冷水,同时也会对股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随着资金的借贷成本增加,进入股市的热钱也会相应减少,这按理说,加息,意味着经济过热,那就是泼冷水,既然泼冷水,那股市就应该下跌回调。

但是事实上,股市仅仅在美国加息的前6个月有比较大的回调,而从2023年5月开始,美股也好,澳股也罢,包括日本股市,都出现了强劲的上涨。截至2023年年底,美国的科技板块全年涨幅超过了20%,日本股市更是上涨超过了23%,澳洲自己也上涨超过10%,多个国家的股市逼近,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班里某些学习顶尖,但是整体喜欢吹牛的同学经常说的:啊呀,我过去一周都在玩,没有看书,这次考试肯定没戏了。结果出来,又是全班第一。你说这是不是招人恨?

从加息开始,到现在说停止,开始考虑降息,美国用了快18个月,其他国家肯定需要更久。但是是不是意味着,降息就是刺激经济,刺激股市,股市就会上涨了呢?

实际情况要远比书本上的简单因果关系来的复杂。

经济学书本上写:经济过热,物价太高,就需要加息来冷却,但是加息可以降低物价,但是也会伤害经济,因为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成本,因此投资者信心会有损失,因此股市会下跌。

同样,当经济要开始冷,甚至有衰退风险的时候,央行和政府就会刺激经济,通常会降息或减税,来降低借贷成本,增加民众可支配的钱,这样理论上会提振股市信心。

然而…不论是央行还是政府,在判断经济是冷还是热的时候,除了看GDP和物价数据以外,另一个关键数据就是就业数据。

现在的情况就是,物价下去了,但是就业人数不但没有减少,美国那边还在增加。这你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好事,那就业增加,意味着经济不错,才能创建足够多的岗位。但是说不好,那经济不错,就不用急着降息了,也意味着原来预计可能几个月就会降息,现在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久了。而对应的股市,在当时失业人数增加的时候不断上涨,而到了最近一次,失业变少了,反而开始下跌,因为经济不够差,意味着降息就会推迟。

所以,往往书本上的简单知识,在实际中很有可能和真实世界并不匹配。准确的说,在短时间范围里,经常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但是如果从长时间来看,3年,5年,10年,20年,那不论是美国,澳洲,还是其他西方国家,股市基本上和其经济好坏是保持一致的。

用比较官方的话来说,12月份的就业数据为美国2023年的劳动力市场写出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卷,尽管劳动力市场明显放缓,但是对于2022年刚刚加息时的担忧和疲软,2023年面对着整一年的加息,能有这样的成绩相当不容易。而就业,就意味着收入和消费,就业不断增加,就意味着收入不断增加,也意味着未来的消费会增加。而当前美国通货膨胀已经放缓,因此不断增加的就业岗位,也为避开衰退,实现经济软着陆提供了更多的概率。

那作为美国的小弟澳洲,当年加息的时候比美国晚3-4个月。按照原本市场预期,澳洲的降息也会在美国开始之后3-4个月。这要假设澳洲的物价下跌的速度和美国一样。

但是现实是,美国加息的幅度要远大于澳洲,因为澳元的物价虽然有上涨,但是没有美国这么严重。所以这个3-4个月的时间点,我认为是不够的。就是因为美国热的快,冷的也快,所以加息和降息的时间间隔会短。但是澳洲热的慢,冷下来也同样慢,因此澳洲央行停留在中间不动的时间会长于美联储。

但是我们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虽然美国和澳洲的降息时间可能会往后推,但是这也意味着,现在的情况还不是那么差,就业还行,而物价也没有完全恢复到2%的目标,因此之前太热的经济虽然被强行冷却了很多,可依然还是温的,这时如果马上重新降息加热,很有可能会导致物价再次上涨。

我记得美联储和澳洲央行都反复强调过同一个观点:他们必须要完全确认通货膨胀已经下降,才会考虑开始降息。所以,未来几个月中任何时候如果物价再次出现反弹,都会延迟降息的时间表。

我再表达一下我在2020年当时全球都在担心经济危机时的观点:经济危机,往往是来自于意料之外,通常是在最疯狂的时候就是最容易发生的时候。而一旦大家都在担心危机来临,做好准备以后,这时通常危机不会发生,但是缓慢,但是阴雨绵绵的经济退步,是有可能的。就和夏天酷热之后容易爆发雷阵雨,而秋冬时节更容易遇到阴雨天是一个道理。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