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为什么澳洲的物价迟迟降不下去?

29 October 2024 By GO Markets

股票

热门话题

本周美联储又要开会了,目前市场估计,超过90%的可能性,美国会第二次降息,不论是0.25%还是0.5%, 都说明美国降息已经正式开始了。

在主要发达国家里,除了美国以外,其实大部分欧美国家都也已经开始降息,包括澳洲的小弟:新西兰。除了日本这个奇葩以外,主要的发达国家里,就剩下了澳洲,目前还在为了控制物价而挣扎。

那到底澳洲为啥迟迟不能控制住通胀呢?

要知道为什么,我们首先就要看一下,澳洲统计局在统计物价里,哪一些占据的比重最大。

在上面的物价统计项目比重排列里,我们可以看到,按照比重高低依次排列最大的四个价格统计分别是:租房和建房,食物和非酒精饮料,文化娱乐,以及交通通勤成本。这四项加起来的比重超过了60%以上,换句话说,要想物价下跌,这几类必须有所下降。

好了,目标我们找到了,现在如果你是联邦总理,你会利用手里的政策如何来让这四类价格下跌呢?

1. 租房和建房成本。

毫无疑问,由于3年疫情积累下来的留学生和短期签证在2022年随着澳洲重新开放边境如潮水般涌入,又加上疫情三年,澳洲主要城市的建房速度又比正常情况慢了几倍,这就导致不论是公寓还是独立民房,在短期内都被一抢而空。那自然后面来的人为了抢到房,就会出更高的价格来竞争。这就导致了租房市场在过去几年的疯狂。而房租价格又因为澳洲央行从2023年开始的快速加息而再一次上涨。

解决方法:

毫无疑问,降息可以缓解房东压力,但是并不能直接影响到租金。从联邦政府角度,最直接的可以影响租金的,就是让租客越来越少,从而减少之前几个甚至几十人抢一套房的局面。因此我们看到了政府通过限制大学招国际学生的人数,来达到控制新留学生的目的。控制留学生,是相对对大选和本地雇主影响最小的方法。但是即使解决了租房成本,建房成本依然无法控制住。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从联邦到各州,目前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兴土木,建造更多房屋给本地选民居住。这就造成了建筑人员的长期短缺。因此在这个最大的物价因素上,短期内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从明年开始,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大幅减少,我们会预见到房租会有所降低。

2. 生活物品及非酒精饮料。

相比房子价格高。超市物品水果蔬菜这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就类似于用小刀割头,一时半会不会挂,但是天天被割了肉疼。对于这些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大部分是来自于疫情期间由于缺人导致的各环节的加价,从收割到打包,到运输,到上货,几乎都缺人,因此就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报酬来确保环节通畅

解决办法:

虽然各环节成本上涨了很多,但是澳洲两大超市集团依然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两大超市对于货架上的商品的平均毛利润居然超过了50%,所以,从联邦政府角度来说,于其逼着菜农降价,倒不如直接从超市入手,用澳洲的消费者协会ACCC来直接调查两大超市,准备给他们来个天价罚单。以要求他们“自觉”降价。

3. 文化娱乐开支。

在这项开支上,其实联邦政府可以做的并不多。毕竟大部分的餐馆游戏中心保龄球中心这些地方都是私人经营。虽然疫情后价格上涨了很多,但是随着加息后大家口袋里钱的减少,自然去的人也会大幅减少。

解决方案:

让市场和消费者自己调节。

4. 交通和通勤成本。

交通和通勤成本包括了汽油以及公共交通价格。众所周知,在汽油价格问题上,澳洲并没有太多的办法,毕竟不是石油产油国,但是联邦政府如果真的要降低油价,也可以降低汽油税,但是正常的做法是,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补上这个汽油税缺口的新税收,才能动手。我觉得可能性并不大。

解决方案:

降低燃油税,或者学习昆士兰州政府,由政府补贴公共交通。但是这个一年几亿澳元的公共开支,势比会导致当地政府在其他领域投入的减少。这个做法有点类似现在联邦政府推行的每个家庭补助电费的办法。但是似乎昆士兰当地政府准备长期坚持这个票价,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澳洲政府针对比例最大的前四类物品和服务其实也尽量在做出努力,但是方法很大程度上其实有点过度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长久的平衡。不过这也很正常,相比美国4年总统任期,澳洲几乎是西方国家里联邦总理任期最短的:每次只有三年。这就注定很多政策只能为了选票和连任考虑。毕竟,如果人都不在台上了,还谈什么长期短期?

其实还想多说一点,澳洲央行现在马后炮回头来看,当初加息还是保守了。过于自信,以为只需要加息到4%多点就可以控制住通胀。当初的沾沾自喜,现在就在默默的伤心。如果和大哥老美一样,直接拉到5%,现在也不用拖到这么久。

证明了一点:做事要坚决,决定了就勇敢做,在决定之前充分考虑,一旦决定,就应该坚持到底。不应该被媒体,被其他因素影响。

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