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极限施压 —— 特朗普新政

11 February 2025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随着特朗普重新执掌白宫,在短短1周内他宣布了一系列和之前拜登政府截然相反的政策。从军事,外交,内政,移民以及外贸上全面主动出击,并且频繁使用了一个他颇为擅长的技术方法:极限施压。

这个中文词汇最早出现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的官方新闻稿里。当时中方的新闻稿提到了美国使用了极限施压的方法希望迫使中国可以调整到符合美国期望的贸易条款里。所谓极限施压,其实英文叫做maximum pressure。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个领域(通常是外交领域)给予对手最大程度的压力,以测试对方底线,以及达成自己最大的利益。

特朗普看似经常大放厥词,说一些不靠谱的话,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发言和发在社交媒体的惊人言论都是经过其背后团队精心策划的。例如在之前针对加沙地区的停火协议,以及针对伊朗的核武器等问题上,特朗普使用几乎直接威胁的方式明确警告了对手,而在针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的关税问题上,特朗普也使用了极限施压的办法:先扔出准备最高加税50%的惊人言论,给与对方极大的心理压力,之后等真正实施的时候,却从10%开始测试对手,如果得不到有效回应,则会继续提高压力阀。

其实这种策略,和我们平时我们玩的扎金花或德州游戏很相似。特朗普就类似于一个有着巨大资金背景的玩家,加入他带啦1万现金,那其他玩家可能就只有几百或最多一千现金。而特朗普实施的极限施压,就类似于上手就是500下注,或者直接20倍不看牌蒙一把。500,对他来说只是二十分之一,而对其他对手来说,可能就是全部身家。

在这种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对手不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很容易会因为压力巨大的而出现纰漏或错误。而实力雄厚的玩家则可以因此抓住机会而继续进攻。

这种策略虽然非常不地道,但是不得不承认,不但在牌桌上有效,在外交领域也同样奏效。

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朗普都将会充分利用美国的经济,军事优势地位来最大程度给予对手极限施压,以最大程度为美国谋利。

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更加直接的问题:美国目前的政策下,对中国,对澳洲的影响是什么?

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个信息: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买家客户。美国是澳洲前5大出口买家客户。而中国又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客户。

这个三角恋关系是不是有点复杂?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美国加关税,中国和澳洲都会有损失,而中国经济受到影响,又会对澳洲产生更大影响。

在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已经开始了针对中国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商品征收10%的关税,而中国也反击征收美国部分商品10-15%的关税,接着上周末,特朗普又宣布针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额外25%的关税,不限出口国,是所有进入美国的钢材和铝。

大家要知道,目前全世界钢材出口排名最前面的就是中国,印度和日本。而其中中国的钢材出口量几乎是第二位到第九位的总和。所以,美国的钢材关税,其实最大影响的还是中国。

然后,小学数学题来了,既然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钢材出口国,那现在如果因为美国加关税而出口少了,会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有可能不需要生产这么多?那生产钢铁的原材料是什么?——铁矿石。而谁又是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澳洲

所以,虽然澳洲并不是前10大钢材出口国。但是澳洲却是给中国供应最多铁矿石的国家。所以如果中国的钢材产量因此而减少,那对于澳洲铁矿石的需求量自然也会相应下降。

而澳元在国际市场被称为(大宗)商品货币,也意味着,如果澳洲的铁矿石价格和出口量受到影响,不但会直接影响澳洲的经济,也会同样使得澳元长期承受巨大压力。

那有没有转机呢?当然有。但是主动权从来就不在澳洲,而在中美手里。

如果在2025年,中美之间可以暂时再次达成某种协议,即使不是长期的,也会在短期内帮助澳元反弹。但是如果中美无法达成协议,而两个各自不断增加针对对方的关税,那就意味着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一旦外界对中国未来经济前景发生负面看法,那将会更加刺激原本已经在重压之下的澳元。

但是大家不用太过于沮丧。毕竟中国经济体量极大,即使开始放缓,也会依然以惯性向前滑行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即便钢铁出口量真的下降了,为了保证就业和GDP,中国也会出台其他政策来维持最起码的经济增长。因此虽然澳洲不可能再出口以前这么多的铁矿石了,但是如果以总量来计算,依然会远超10年之前。

我的观点还是那句话:中美大和解,则澳洲经济和澳元大赢,中美短暂和解,则澳洲经济和澳元短期反弹,中美继续吵架加关税,那澳洲经济可能还可以靠增加移民多撑几年,但是澳元则肯定会继续一路向南。

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