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澳洲10年首次加息,对银行业到底是好是坏?

10 May 2022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大家都知道,在经历了连续10年不变的利息之后,澳洲央行在上周二终于开始了加息之旅。虽然第一次加息只有0.25%,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所有人都知道,未来大家将会看到连续的加息,最终澳元的官方利率至少会达到2.5%,甚至有人说会达到3%。但是不论是2.5%还是3%,这都意味着至少还会有4次到6次的加息。这也意味着,我们过去享受了10年的低利息时代结束了。

那澳洲不断加息,对本地银行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先说结论:只要经济不崩溃,加息就有利于银行增加盈利。

再说我一直坚持的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会面临到高通胀和高利息同时存在的局面。换句话说,不断上涨的利息在短时间内无法压制不断上涨的物价。相反,因为高利息,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则会减少,而物价依然在上涨,这就意味着,可以用于额外消费的钱会不断减少。也许富人没什么差别,但是中产阶级和普通人的生活将会因此而不断的受到影响,这些逐渐积累的变化最终将会反应到消费实力上。

说回银行业本身,本周一澳洲四大银行之一的西太银行发布了半年期财报。虽然对比2021年同期下跌了12%,但是对于2021年下半年则要上涨70%以上,超过了市场和投资者的预期。因此在周一股市几乎全线下跌的背景下,西太银行则保持了3%的上涨,非常难得。

在过去3年时间里,自从澳洲皇家委员会收集各大银行乱收费和其他违规材料,逼退了四大银行中三个银行的CEO辞职,澳洲的各大银行就开始抛售和切割一切与银行主营业务无关的部门,包括了理财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养老金业务,以及大宗商品交易部门等等。各大银行也从原来追求“大而全”,改变成了“专注银行业务”,说白了,就是专业负责各类存贷款。

这些变化也使得银行缩减了大量的额外人员,分行以及其他固定开支,以西太为例,过去几年通过出售非银行业务部门,其目标是每年可以缩减超过20亿澳元的运行和人员开支。缩减开支之后,主营业务赚的钱并没有出现明显减少,还得益于疫情之后的地产和资源大涨,银行的盈利能力从2021年开始出现了巨大的上涨。

但是虽然现在加息之后,对于银行来说它们的存贷利息差可能会变大,换句话说,银行的潜在贷款毛利率会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断加息,银行就能不断地赚更多的钱。未来澳洲银行的盈利情况还将会面临5个不确定因素的挑战:

1、不断上涨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包括了人工成本和运行成本(例如分行租金)还包括了融资成本和放贷成本。一旦成本上涨的速度高于削减开支的速度,那综合来看,就算总量增加,最后的净利润也不一定会增加。

2、存贷利息差不确定。由于澳洲主要银行的融资渠道之前都来自于欧美等钱多成本低的地区。而现在这些地区加息的幅度和速度有可能会超过澳洲,也就是说澳洲银行以前的融资渠道成本增加的幅度可能会超过本身澳洲澳元加息的幅度,这样一来,虽然澳洲加息了,但是利息差有可能还会比原来更差。

3、本地激烈的竞争。由于过去两年澳洲通过印钱和降息释放了大量的现金到市场里,因此各大银行也纷纷为了抢夺客户而压低利润。如果利润压得过低,那未来还能不能赚到和2021年一样的钱就不好说了。

4、不断加息终将会压低房价和贷款总量。以新西兰为例,新西兰从去年9月开始加息,早了澳洲8个月,目前的利息是1.5%。但是新西兰当前每月的新增房贷总量对比一年前已经降低了12%。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澳洲达到1.5%标准利息时,贷款也会减少12%。

以上都是目前大家对于未来很多负面的预测。但是和新西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澳洲每年的新增移民数量是新西兰的几倍。人,就是刚需,人要吃饭,要买家具,要买车,要住房。只要人口增加足够,澳洲的很多经济需求就可以不断地得到满足。说白了,只要移民数量指标翻倍,那澳洲很多一些基本产品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价格坚挺,或者至少不会有太大的下跌。今年3月各大城市出现的公寓被几十个人抢着租的局面其实就很好地说明了移民的重要性。

最后说一点,澳洲最大的支柱矿产出口。这个是定海神针,只要这个没问题,那就算2008年重演,澳洲影响也不会太大。而影响矿产出口的众多因素里,最大的一个就是中国的需求,中国的需求,本质上就是中国的经济是否能继续增长,如果能,还可以增长多少,增长多久。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