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我抄我的底” – 中国科技股回购潮

24 March 2022 By Cher Tian

股票

热门话题

中国科技股回购盛行,股权回购有何目的?

前天的时候,中国的阿里巴巴宣布进行股权回购,回购规模从原本计划的15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加码100亿,这250亿的回购接近自己身价十分之一的市值。这次回购也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会陆续进行,持续到2024年的3月。而当天在这个消息公布之后,阿里的股价跳开,港股价格重回百元以上。这同时也是中概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回购计划。其实在2020年12月的时候,阿里将回购了自身100亿的在美国的存托股,2021年8月的时候这一数额又增加到了150亿。所以说,这次已经是阿里两个季度以来的第二次回购了。除了阿里之外,还有小米。小米就更频繁了,2021年以来,小米就是港股的回购王,年内累计回购3.43亿股,耗资超84亿港元,基本是每个月抄一次自己的底,今年是又宣布了个最高不超过100亿的回购机会,继续自己抄自己的底。大家不要觉得奇怪,这不是啥作弊,这在资本市场中是非常常见也非常合理的行为。美国那些大科技公司也都是回购狂魔,苹果,微软,谷歌,而且是几千亿几千亿的回购,手笔更大。

那我们来说说公司回购自身的股票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首先回购股票,普遍来说,有这么几种目的。首先是抄底,真就是自己抄自己的底。股票发行,一般是被认为公司管理层与公司股东都存在公司股票被低估的共识,这时候回购公司股票既可以向市场传达公司股票被低估的信息,也能让剩余的股东在回购中获利。其次是出于财务的考虑。比如一些公司,像刚刚提到的那些科技巨头,手头的现金流是非常丰富的,这些钱总是得用的,这也管理团队投资的能力的一部分。因为持有足够的现金是公司财务表现优异的体现,但持有过量的现金管理层就会被诟病营运效率过低。或者就是这笔钱公司也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所以就拿来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买回来后注销也行,发给员工之类的作为激励计划的一部分也可以。这类做法也有个很有代表性的公司,那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当他认为市面上没有比自己的投资组合或者公司更优质的资产的时候,就会对自家的股票进行回购。巴菲特的公司是不派息的,就是让客户享受自身股票的增值收益。所以对他来说股票回购就是相当于是帮客户做出买入自己公司的决策。

在会计处理上,回购股票也可以改变自身的资本结构。公司在特定情况下,是希望财务结构中有一定的负债比例的。而现金实际上是资产中的一个项目,通过回购相当于是将资本项目转移到权益项目,杠杆比例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防止恶意收购的一种手段。要知道在在资本市场中,你有借钱的能力,也是非常宝贵的。那回购技能提高自己的负债比率,也能回收部分在外的股权,是能起到防御作用的。甚至在美国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中,很多公司是愿意借钱来回购自身股票的。因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融资的成本极低,利息费用极低,把资产转化成负债本身还可以减少税务。而这些回购之后的股票,推高了股市,虽然这个倒的期间没有真正给公司带来什么营收,或者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但却实打实的推高了资产的价格。所以说低利息的环境为什么总能带来繁荣乃至泡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经济活动中的每个主体每个环节,或主动或被裹挟着成为经济洪流的一部分,必须向前,无法抗拒。

那最后就是一些特定目的的回购了。比如像刚刚提到的,将回收的股份用作内部薪酬激励计划的一部分。或者是公司要通过股权置换的形式进行收购的时候,这时候自己手里得有自家公司的持股吧。或者就是近期有比较大规模的利益相关者的股权认购,或者期权要执行,那为了避免股权被过分稀释,股价波动太大影响现有股东的收益,也可能通过回购的方式来稳定股价。

而这次主要的还是在之前一系列的政策打压之后,以及市场整体的低迷之后,很多公司是存在低估的。再加上这些公司手里的现金流也是充沛的,对于投资人也需要交代,权衡很多因素之后作出回购的决定也实属正常。

公司发生股权回购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买入了呢?

这个问题也对也不对,我们还是要分情况来看的。首先是积极的方面,就是确实有人以股权回购作为进场点的提示,根据历史数据做了回测之后,盈利是跑赢了大盘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肯定还是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注意。而这一轮的港股的大反弹,除了有这些公司的估值存在低估之外,其中一个很大的动能是中国政府对于政策转向的声明,尤其是来自最高层的声明,直接拉动港股,A股原地反弹。但我在上一次的分享中也说到了,这轮上涨的持续性是需要实质性的政策利好来支撑的。就跟资本家给画的饼的似的,短期能给有些希望吊着点胃口,但长久以往还是得实打实的吃饱才能活着。如果缺乏后续行动的话,最近抄底的人很可能会在这20%的反弹之后止盈的。所以咱们还是不得不说那句正确的废话,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过总的来说呢,其实看多港股,A股这些中国资产的声音也是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中国的资本近期比较活跃我们都知道了,另外也确实有些外资重新进入了中国的市场。比如资产规模达到2.6万亿的美国资管巨头,capital group,名字很直接,翻译过来就叫资本集团。他们旗下的主动型ETF近期是加仓了一些中资公司的,不过目前量还不是很多,就几千万美金的规模,应该是有一个长期的布局和建仓的节奏的。另一边呢,也同样有很多的外资分析师在警告风险,毕竟中美之间依然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海外投资者的情绪目前还是很脆弱。而现在市场上,尤其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首要考虑,就是行业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这些在官方的表达中是说明了要放宽,但具体如何实施,后续会有怎样的保证,就重新回到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后续的实质性的政策问题。目前市场认为的普遍性的第一步,就是降息放宽货币政策,给市场注入流动性。

而最近大规模的股权回购潮,不仅是那些科技巨头,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有超过40家都做出了回购的决定。这些行为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指引出接下来政策将会给市场支撑的这么一个结论的,因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大多数时候是在有足够强的营收预期下,或者对自身业务未来的发展足够自信的情况下,才会将现金换成自家的股票。而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说,关注当下的机会,做好风险控制,未来的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Eric Wen | GO Markets 专业分析师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